影片库
影片库为你选出部影片
陳明章,年輕時接觸西洋音樂,從披頭四到鮑伯狄倫,常常拿著一把吉他就自學自彈唱著,在那時臺灣戒嚴封閉的社會風氣中,沈浸在音樂裡的他感受到快樂與自由,因此立志成為音樂人。後來,遇見了陳達的月琴吟唱深受感動,決定回頭踏尋臺灣土地,認識這塊土地傳唱的歌謠樂音,於是環臺拜師學藝傳統戲曲音樂,融會貫通於創作上,寫出了許多屬於臺灣自己的音樂與故事⋯⋯aaa
邀請您一起進入陳明章的內心和生活,在他的創作歷程中從國際電影配樂一直到歌曲、舞台劇等等的音樂產出心路歷程,同時也在片中的一首首歌曲中感受到臺灣的從戒嚴到解嚴,從專制到民主的社會氛圍演進,一起流動搖曳結合在時代與社會的氛圍裡,連結著我們的對於臺灣這片土地的共同記憶。
和孤独同样不朽的是什么?从奇莱到柏克莱,乱石磊磊的心间正在上升完成的,是诗……《朝向一首诗的完成》从杨牧朗诵的声音,展开对于一个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。那个花莲中学里踟蹰的少年,大度山下论辩学习的身影,在爱荷华选读古英文的执着与好奇,乃至其穿梭于欧美、大陆与台湾的文化资源,融会知识进入文学写作的尝试,那对于音韵与想像的计较的决心,均使人重读杨牧诗文时,更深刻地重新被撼动一次aaa
《化城再来人》借用佛经典故,以周梦蝶的一天隐喻其一生中的风景,从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维、修行、写作,试图重现昔年武昌街气氛、书摊的孤独国,追索病痛带来的改变与启发、几次生命里的流徙与意义,最后具现为那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悟与情。
《如雾起时》以郑愁予同名诗作为向导,从已然失落的第一本诗集,切入诗人的生命。曾在港口工作、熟稔于水手与离别,煮酒焚叶星座聚首的烫热年代,到爱荷华时期的冲激,以及任教于耶鲁后的静定与博观,他始终守着这美的行业,高高举起风灯,在世界的脸上镶嵌光影。
《大侠胡金铨》将分为两集上映:
第一部曲——《先知曾经来过》:以编年史的方式逐部介绍胡导演的经典电影,让观众感受他的电影魅力,并透过重要学者及影评人们解析电影美学,再加上和胡导演合作过的重量级影人如徐枫、郑佩佩、王童、徐克、吴宇森、洪金宝等,一一分享当时的回忆与细节,逐步揭露胡导演的电影方法、美学风格,和他投入艺术之风范与疯魔行径。
第二部曲——《断肠人在天涯》:细说从头讲述胡金铨飘泊一生无以为家的宿命,从北京、台湾、香港到美国,这样的宿命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,如何影响他的艺术生命轨迹。尤其在他晚年仍努力企图创作拍片,却一直壮志未酬的岁月,并非大家所想像风光。他是个创造时代的人,也是个在大时代翻转中,时不予我的孤独英雄。
片中并透过胡金铨一手栽培,也是《龙门客栈》《侠女》男主角石隽的脚步,重返当年拍摄场景,让镜头仿佛穿越时空,闪回当年的点点滴滴。侠客老矣,却不放弃追寻五十年的恩师记忆,如师如父,情谊真挚。
★ 电影大师胡金铨是影坛的武侠巨擘,一生作品不多,但开创全新武侠电影手法,作品奠定武侠电影的类型
★ 《寻找背海的人》导演林靖杰记录了胡金铨的导演养成,探讨他的电影美学及他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追求
★ 第一部曲集合曾与胡金铨合作影人石隽、吴宇森、徐克、洪金宝、许鞍华、徐枫、郑佩佩、王童及影评人焦雄屏、闻天祥、黄建业等人回忆访谈
★ 第二部曲从北京、香港、台湾到美国,发掘生活对胡金铨作品的影响,去理解胡导演如何成为一位独特的艺术家
★ 罕见从胡金铨的亲人、亲近友人口中回忆一代大师的生活点滴,让观众更了解他的一生及创作
民主化歷史的詮釋,多半是由不同陣營的菁英們互動詮釋而成,往往只點到了支持群眾的身影,而無臉孔。本片導演是一個充滿困惑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,透過兩個挫敗的基層街頭運動者的生命歷程,重新回溯近四十年來台灣社會的民主化歷程。並且試圖理解,反抗者們的初衷是什麼,以及他們本身的狀態為何侷限了理想的實踐。
《寻找背海的人》以年轻小说家寻觅的踪迹,串起王文兴的文学生涯。图书馆内密排的书架,校园参差的花树与歧路,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和一己之见,犹如雕凿精神的枣核那样,精工地将情思翻译为记号,再翻译为文字。王文兴展现了一个信守文字信仰、珍重对待写作、以缓慢换取深刻的文学身影。
城市隔著一條河流便能看見重建後的溪洲部落,但是許多來河濱運動的路人卻不知道,這裡有個部落。
族人搬家了,而搬家的距離只有100公尺。但這100公尺的路途之間,不僅跨越了歲月,跨越了背負違章建築的污名,更跨越了過去與現在派系的分歧,但通過儀式,最終讓他們找到了家的位置。而此時此刻移動的感受,就像阿美族語裡「Maro’ay to ko kerah」所說的,在潮汐之間有個安靜時刻,會讓海底生物找到自己的歸宿,自己的家。
張祖淼,一個沒有阿美族名字的人;他是溪州部落第二代,從小在都會長大;父親很早就在身處邊緣的溪洲部落替族人開設雜貨店,店名叫「新原民商店」;張祖淼從小看著河對岸的城市建築,從荒野到繁華;反觀溪洲部落舊址卻因為位置涉及行水區的安全疑慮,必須異地重建。
在政府策劃的「333」模式裡面,由政府負擔1/3經費,另由族人負擔2/3自籌款與銀行貸款的重建計畫裡面,族人被限制家屋產權歸屬部落,雖然這樣能達到「部落自治」,但從一開始家戶身份認定,就驅使原有的家族分散,「搬與不搬」接踵而來的派系分歧,也加深族人的分裂與矛盾。
於是這一年歷經建商不負責任逃跑,族人提早住入尚未完工的家屋,於是每年一度的豐年祭開始了,他們在華美的城市面前,用原始傳統的儀式,弔念過去一同抗爭卻已逝來不及見證「新家」的祖靈們。溪洲部落仍然維繫祭典的傳統,感念土地的靈魂,用原始的傳統儀式,重新凝聚修復過去撕裂的情感。因為他們都是這個家(部落)的一份子。
只是都會區的邊緣還有許多原住民部落,政府策劃的「333」模式,是否真的適用每個形成的河濱部落?
《两地》从林海音“双乡”的特殊身份切入,随着女儿夏祖丽娓娓道来的声线,走入她的书桌、生活圈、编辑台,特殊年代里的风声鹤唳与担当,以及那一块奋力开拓的纯文学园圃。也因为性格与文字里的广大与亲切,林海音的文学作品跨越时空,成为两岸人共有的阅读记忆。她是写作者的朋友,更是战后台湾文学从襁褓到成熟,那无私勇敢的母亲。
摄影记者出身的李惠仁,用了六年时间,自资上百万台币,拍出这部震惊台湾的影片。故事追寻当地禽流感疫情散播的起因,揭露出真相。它是“调查报导”的示范之作,也是台湾独立媒体的典范eee
1992年歲末,一群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遭到不明人士惡意槍殺,引發全台民眾高度矚目。當時奉派採訪的攝影家王徵吉,自此也走上長達三十年的守護黑面琵鷺之路。在當年,全世界黑面琵鷺的總數只有不到300隻,這個瀕危物種獲得來自許多國家的關注ccc
不同領域的愛鳥人,以跨國合作的用心,為開拓黑面琵鷺的生存空間披荊斬棘。其中的奉獻者包括學者、繪本作家、賞鳥人、基層公務員、養殖業者,以及更多的無名英雄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房黑面琵鷺故事。而專情黑面琵鷺三十年的王徵吉,即使經歷喪妻、罹癌等生命逆境,也仍不改其志。如今,全球黑面琵鷺數量已經超越6000隻,但牠們並非就此高枕無憂,保育之路仍然持續繼續下去…。
